收到一篇「日式」育兒經,談到幼兒不必勉強學會自理大小便、打架值得鼓勵、衣服永遠比大人少穿一件、大小孩照顧小小孩、幼兒也可以簡單做飯以及每月固定的長程散步活動...等等。
以上乍看不可思議,細究做法其重點在於老師及家長的全程關注與投入,譬如幼兒園老師包辦至少兩歲半以前的幼兒的尿布工作,兒童打架時在一旁注意安全性,小朋友做菜也全程指導.....作者是旅日華人,小孩七歲後回中國讀小學了,她做了以下的心得筆記:

 ◇ 華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 「只要身邊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華人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照看,沒有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肌膚接觸、擁抱、關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說話…… 有些華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會思維遲緩,缺乏愛的安全感。

 ◇ 把孩子當作比較的對象
     華人父母愛面子,又想鼓勵孩子上進,於是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只能給自己帶來不滿和痛苦,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比較心理也可能導致家長之間的難以相處。

 ◇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屬於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於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等等。

 ◇ 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設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也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些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和諧關係被犧牲。

 ◇ 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針
     在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 認為早起很好,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現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

 ◇ 認為孩子應該把全部時間拿來學習
     有調查顯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透過處理家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長大後比較能面對挫折。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事,也就剝奪了他學習工作、分擔責任和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 缺乏幽默感和輕鬆的一面
     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鬆。親子或夫妻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一個小矛盾就會引爆衝突。

 ◇ 認為父母的愛是對子女任何要求的藉口
     愛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父母不該把愛當作對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擋箭牌。

 ◇ 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不是享受
     華人父母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並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命運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看著他們成長的樂趣。

關於「做家事」這點,又收到另一封eMail談及訓練孩子做家事能使之頭腦靈活,延伸了上面作者提到的第七條。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或者孩子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

 

如果是,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也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孩子一樣得拖地清理..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

 

真的...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

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

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

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

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以上,給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range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