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自己非常    孤獨    與海  
決定了非看不可

Island Etude


孤獨不等於寂寞

寂寞也不見得來自孤獨

也許是腦子裡東西太多 我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的行動 特別使人能在其中

就像剛才 一個人在辦公室 很好


這是一部很普通的敘事電影(原諒我不是專業影評)

我不能告訴你好不好看 但我能說我非常喜歡

一部看似平淡實則豐富的作品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去做」實在是很常聽到,但是馬上去做的人又有多少

而馬上去做的人,又有幾人能撐完全場成就自己,而不是蜻蜓點水的敷衍自己「我已嘗試」。

練習曲比較能引我鼻頭微酸的感動是

藉由單車環島,再次回味屬於台灣的風貌

有多久 我們把101=台灣 把中正紀念堂=台灣 把政治抗爭=台灣

以為所有碼頭都跟漁人碼頭一樣(當然,你不會真以為都一樣,但你從來沒想過其他海口會是什麼其他的模樣......)

至少 我從沒想過鎮日汲汲營營的同時

台灣正有人在行三步一跪的巡禮....

或海岸線被嚴重侵蝕......

媒體餵養什麼,我們就自以為了解什麼......

於是你以為的環境污染只有紫外線指數 只有垃圾回收

你看到台北市的環境衛生獲得改善與提升 會以為全台灣不就都該是這樣.......



你以為的主流 其實樣本小之又小

因為電影電視的餵養,當你想到"世界各個角落"這個辭彙時,腦海中會很有畫面

你的紐約、你的東京、你的西雅圖......

但是想到"台灣各個角落"時,腦海中有什麼畫面?



練習曲讓我看到台灣最貼近大地之母的那股淳樸卻充滿力量的情感

當然 也滿足我喜歡一人獨行的渴望



我倒不覺得非得立刻動心起念做什麼單車環島

也許在都市當個單車遊俠 也會有很好的發現

重點是 當你面對自己的時候 你想些什麼 能不能從拂過的風嗅出不同的味道



看完電影 最想做的事是爬上水塔頂端 細看每朵浮雲

(不要再「可是」會曬黑了......)



喜歡孤獨 也不是排斥人群

熱鬧跟安靜之於我 並不衝突 是怎樣 就怎樣 

如果是兩人同行要爬上水塔 也很好


聽損男孩演記者 河南腔嘛ㄟ通

中國時報 2007.04.16 

喬慧玲/台北報導

大學美術系畢業,從事過美術設計和模特兒,自小聽力受損的東明相現在多了個新身分─「演員」。昨日他和雅文基金會邀請的二百個聽損兒家庭一起看新片「練習曲」,家長好奇問他自小如何訓練口語能力,又如何能有今日的成就;他說母親從小教導他的「不要管別人怎麼想,開口說就對了。」

東明相約一歲時因打預防針發高燒聽力受損,兩歲開始,媽媽就以土法煉鋼的方式「逼」他說話。新戲開拍時,曾和聾劇團合作過的戲劇指導楊麗音和他首次會面時比手語,到最後竟被他「嫌棄」,原來他對手語很陌生,平常都是以口語和人溝通。

東明相的口語能力出乎意料的好,原來是他升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將他分到普通班,從此他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

「一開始,痛苦的想逃回到原來班級」因為老師上課時若背對學生寫字,他無法看到老師嘴型,約莫半年後,結交到幾位熱心助人的同學,情況才漸好轉;國中後,就大致沒問題。後來有機會遇到當年那位老師,才得知老師看到國外有特殊學生在普通班求學的成功案例,才想讓他也試試走這條路。長大後,東明相發現聽障同學只會比手語,自己卻能走入人群,靠著助聽器和說話打開視野,他對那位老師和媽媽感激不已。

東明相說,雖然從二歲開始學說話,直到現在仍在學習,不斷在糾正發音。每周得打電話回家和媽媽聊天,媽媽從對話中就可以察覺他講話進步或退步。身邊的朋友每個都是他的正音老師。

拍片期間,東明相和劇組人員溝通無障礙,其中一幕他扮演記者,採訪台東太麻里一位素人雕塑家王伯伯,對方並非演員,導演陳懷恩看到他和操著濃重河南腔的王伯伯對答如流,嚇了一跳。還有位火車站老站長拍完戲後,私下問東明相是不是港星?他只覺得東明相說話有腔調,全然未察覺他是聽損。

沒有媽媽,不會有今天的他,東明相鼓勵聽損兒的家長,任何決定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給魚吃不如給釣竿」,練習揮竿的時候或許痛苦到想流淚,但每一顆滴下的眼淚日後都可能成為耀眼的鑽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range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